第六百五十七章 外封建,内郡县!大唐多续一百年!-《我导演了玄武门事变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他张口就来,

    “第一,可以增强对周边地区的管控力,唐人当塞外老大,远比胡人当老大要来的强,只要皇帝不昏聩,无论是调遣还是收税,都能办妥。”

    “第二,可以促进周边地区和中原的真正融合!非我族类其心必异,可要是顶层决策者的族类相同呢?是不是能好办很多?”

    “就像周天子和各个诸侯交流,绝对比跟蛮夷酋长交流要来的通畅,各诸侯之间也都是同类,文化和思想都是相通的,久而久之,自然能够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。”

    李世民微微颔首。

    这些,都能从历史上找到根脚。

    “而第三点,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。”

    徐风雷道,

    “减少本土资源的消耗。”

    “每一朝都有每一朝的功勋,都需要封赏。”

    “就比如陛下您,光是国公就封赏了几十人吧?其他各种爵爷,有数百人吧?”

    “您手里封赏还好说,毕竟刚开国,资源还很多,可后世之君呢?”

    “一代代封赏下去,要封的人很多,可资源却是固定的,只会越来越少!”

    “到时候,矛盾就会凸显出来,甚至造成巨大的危机!”

    “而内郡县、外分封的制度,则是可以避免本土资源的大量消耗,反而可以让功臣去塞外开荒,来让盘子变得更大,资源变得更多!”

    “如此一来,没有消耗,反而还能增补!皇朝想不强盛都难呐!”

    李世民:“!!!”

    前两个好处,他还觉得稀松平常。

    可到了这第三个好处,他一下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,心脏猛地一缩!

    “妙!”

    李二忍不住拍掌道,

    “好一个没有消耗,反而增补!”

    “这太妙了!”

    “听明啊,还得是你啊!朕现在相信,这个法子能让大唐国祚延绵了!”

    徐风雷嘴角微微上扬。

    那自然是妙。

    事实上,这第三个好处,往往是王朝盛衰的关键问题!

    百年后安史之乱之所以会爆发,其实最核心原因之一,便是下面的人得不到应有的资源,这才要造反!

    否则,一个起兵没多久就死了的安禄山,哪里能把鼎盛的大唐搅乱成那番模样?

    后来李隆基设立藩镇,其实就是被逼无奈之下,对资源进行一次再分配……

    但那种资源分配,不管怎么变都是倒腾的国内的这点资源,最终也是治标不治本。

    真要解决,唯有眼下这个法子――

    趁着国力强盛,能控制外邦区域之时,实行外封建制度!

    外面的天地是无限的,资源是无穷的!

    随你们怎么争,怎么攫取,你能打到西域,打到西伯利亚那都是你的本事!

    “这一回来九山,朕的确是没白来。”

    李世民感慨道,

    “满朝文武都没法子,就你能想出妙法来,从根本上解决问题!”

    “好!朕要赏你!”

    徐风雷摆了摆手。

    “我不在乎身外之物,陛下省省吧。”

    他一脸无所谓的道,

    “陛下也别高兴的太早,眼下还有难题。”

    “吐谷浑和突厥之地庞大,该把谁分封出去,去治理?”

    “若要分封,令他们立国,那国土又该如何划分,如何裁定?”

    “这可都是要提前规划好的啊……”

    李世民一怔,脸上的笑容顿时收敛。

    “是啊……”

    李二低声道,

    “眼下的当务之急,是要封一个吐谷浑王。”

    “至于突厥的土地,暂时可以缓缓,毕竟朕现在还是设立了几个大都督,让突厥人自治的。突厥的疆域也大,真要封也得分割成好几块才行。”

    “听明啊,以你之见,谁可为吐谷浑王?”

    徐风雷没有犹豫。

    “吴王李恪。”

    他直接道,

    “李恪这孩子,潜力很大,他若是皇后所出,我甚至不会反对他当储君。”

    “以他的皇子身份,也适合掌握吐谷浑那么大一片疆域,换作别的国公、郡公,乃至于宗室王爷,都没有资格当吐谷浑王。”

    “我相信,只要陛下给予李恪足够的支持,初期的钱粮兵马都给足,他一定可以在吐谷浑立足,将其经营成自己的王国!”

    李世民听完这番话,目光不停的闪烁。

    “恪儿……”

    “他能行?他能愿意去……能吃得了这样的苦?”

    李二喃喃着。

    让自家好大儿去那种鸟不拉屎的地方称王称霸,其实他还有点心疼……

    “必然能!也必然愿意!”

    徐风雷认真道,
    第(2/3)页